新化老街位於台南市新化區,是一條充滿歷史韻味的街道,擁有保存良好的巴洛克式建築立面,建於日治時期,雕花精緻、立面華麗,走在街上彷彿穿越回百年前的台南,被譽為「台南最美老街」之一。這裡不僅是文化愛好者的天堂,也是美食控與攝影迷的打卡聖地。
四草大眾廟紅樹林保護區林相優美,擁有五梨跤、水筆仔、欖李、海茄苳四種紅樹林。船上的解說員也會沿途細說當地生態,遊客也亦可透過望遠鏡觀察紅樹林下的招潮蟹、彈塗魚等生物,號稱「迷你版亞馬遜森林」,同時也是臺灣唯一的水上綠色河道。
台南禧榕軒大飯店 或 同級
經百餘年歲月滄桑後,倉庫牆面滿佈榕樹盤據的氣根,高聳的榕樹茂密的樹冠彷彿成為倉庫的屋頂,也讓安平樹屋擁有難得一見的外觀及神秘氣息,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,類似吳哥窟大樹盤纏著「塔普倫寺」。
位於德記洋行旁的朱玖瑩故居原本是台鹽的宿舍,也稱為「因鹽玖定」,曾任財政部鹽務總局局長的朱玖瑩先生,因鹽定居於此而有此名,建築內有朱玖瑩先生的當代顏體書法展覽,身為書法名家的他留下許多作品,晚年長居安平,自號安平老人。
目前故居內規劃成書法展示館,有朱玖瑩先生的各式書體作品,其中尤以一整面牆的顏體心經最吸引人。書寫心經的牆面,側邊臨窗,日光進入的角度隨著時間移動,尤其以午後時分最為迷人,光正好斜打在牆上,明暗與白黑錯落,亮著閃光的書法心經讓人捨不得移開目光,望著彷彿可以沉澱心靈。
位在安平樹屋旁,有著純白色外觀的洋式建築就是英商德記洋行,是英商德記洋行在安平開港後於台南安平所設立的據點,為當時的五大洋行之一,早期港運尚能通行時,位在港邊的德記洋行主要業務是出口糖、樟腦與茶葉,並輸入鴉片,是繁盛一時的重要商業據點。現今德記洋行早已失去商業的功能,改規劃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蠟像展出台灣早期生活樣貌;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在2001年規劃了時空走廊,將德記洋行的歷史、成長軌跡在此詳細展示。
安平老街是荷蘭人在安平建立的街道,早期街道的設計都僅供人與推車通行,因此街廓並不是很寬。許多遊客來到安平也都必然進到這條古老的街道,街上各式老店林立,不管是國內外遊客總在老街上穿梭尋寶,偶而抬頭看看街道上的老屋還能發現幾尊安座在屋頂的風獅爺,或是在門楣上的劍獅,也是走逛安平老街的樂趣。老街上還有許多條穿梭安平各處的小徑,每穿過一條小徑都有不同的風景,區域內也保留許多老式聚落,走在靜謐的巷弄裡面有如時光倒流一般,錯綜複雜的小巷也頗有探險的感覺,來到安平老街如果沒有走進巷弄的話就真的太可惜了。
17世紀初荷蘭人以軍商結合的隊伍,於1624年占領今日安平,並建熱蘭遮城為其防禦要塞,全部工程完成於1634年。1662年鄭成功取荷蘭城後,改稱安平鎮,改內城為內府,臺人因此稱其為王城。清領時代,因台江內海逐漸淤積陸浮而失去其重要性,加上清兵破壞熱蘭遮城建億載金城,故日漸荒廢。日治後重建,二戰後乃稱「安平古堡」。目前真正的荷蘭時期遺跡僅存古堡前方外城南城垣的磚牆。老榕盤根,無限滄桑,見證著近400年來的台江的歷史。
1975年配合觀光年計畫,台南市政府整修安平古堡範圍環境,在瞭望台上加一尖型屋頂,牆面漆成白色,就是現在我們看見的安平古堡的模樣。
溫暖的家